一本书、一把剪刀,除了破坏,原来还可以创造。
——纸艺术
Carrie Scanga是一位画家和装置艺术家。她的作品在超过50个艺术展和个展中展出。她本人也得到了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以及流行艺术博客Printeresting.org的认可。
Carrie Scanga在创作中通常使用二维和三维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探索和表达。她经常用作品来表达身边的活动:一年一度的节日,荧幕中的汽车或者是夏天的缆车。
Schramm Wilhelm 1952年出生于德国的伊茨格倫德。1977年完成了纺织品设计的学习。在70年代中期他在科堡创立了他的第一个画廊。从1976年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邮件艺术。现在Schramm Wilhelm居住在奥地利的布卢登茨。从1989年开始,他就一直经营着自己的出版公司FREIPRESSE,并致力于艺术方面书籍的出版。
松散的字母里蕴含奇妙。你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产生新词新义。这本书囊括了超过100个字母。一旦读者开启了这本书,书里蹦出来的字母和这些字母的乱象就会激发读者的欲望去组合这些字母,让其有序可寻。
过去大概10年的时间里Wilhelm Schramm都在用印刷的图像和一位日本邮件艺术的艺术家(R.Cohen)有邮件来往。这些艺术家们各种各样的邮票和图像激发了他用R.Cohen的信件做一本旗帜书,并用油毡浮雕罩印。
Florence Pinson Ynden 1967年生于佛罗伦萨,现居住于法国。她第一次与纸材料接触是在她爷爷的办公室,那里堆满书籍,杂志,各种各样的广告书,地图和覆盖着牛皮纸的书籍。1991年她在巴黎接受了一系列有关设计的教育后,她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纸张是她的的主要艺术媒介,她根据不同的需求向木材、纺织品、纤维等材料中添加不同的元素。纸张只有在切割,剪裁,撕裂后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原料。这样才能开始围绕纸进行创造和研究。Florence Pinson Ynden的作品注重于人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她在旧书上创作新的故事。
Pyo Inbu毕业于韩国朝鲜大学,后于南京艺术学院留学。他的作品先在宣纸上染上颜色,裁剪之后,再与画布上进行创作。他以“风之忆”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纸艺术创作。
窗户的咯咯作响、电线的摇晃、树枝的摇曳、旗帜的奋力飘扬、屋檐下风铃美妙的声音、轻拂耳边的风之细语。风为我们带来如此之多的生活片段。还有清凉、雄壮、蜷缩、爽快、温暖、舒适、孤独、难过、悲伤、害怕、可悲等等。
风亦用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儿时的惶恐和悲伤;幼年时期的抑郁、难过;十多岁时的挫折感;还有青年时期的愤怒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陌生的国度梦想希望等等,这些记忆曾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有着具体的形状,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只剩下了模糊的片段,变成了一种色彩而存在。
那个色彩就是感性记忆中吹过的风,风带着我们去思考和回味生活。Pyo Inbu认为韩纸轻盈和柔软的特点适合于描写风,画面上撕碎并立体粘贴的韩纸,还有卷着捆起来的数百、数千张韩纸雕刻,都是为了表现风的质地和画面的律动。
出生于1975年韩国艺术家Ho Yoon Shin毕业于韩国朝鲜大学。他所创作的纸雕塑,通过严密的计算、细致的手工切割再用聚氨酯进行粘接创作,完成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从某些角度来欣赏,它们是一座座完整的且富有质感的雕塑,而换一个角度,从正面或背面来看,才发现这些纸雕其实是中空的。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视觉角度让这些作品别具魅力。
错综复杂的纸雕同时展示了力量与脆弱。随着人们走动带来的视觉角度的变化,这些纸雕也产生了一种淡入、淡出的动态变化。
从古至今,“山”对于东方人来说都不只是一种单纯意义的风景,而是更崇高的,近似神一般的存在。无数大师们寻过山,画过山,游过山,在山中感受母亲的温暖,自然的崇高,也寻找精神上的自由。
Sul Park认为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山视为神圣的对象,山也随着时代的流逝而变为人们享受休闲时光的游戏空间和都市外的自然景观。她试图放弃传统水墨画样式,通过实验和摸索揭示新的当代水墨山水画。
Sul Park的作品乍一看与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并无太大区别,她通过拼贴的技法来表现具有当代感的山水。用传统材料墨,以多次的叠加而成的类似宣纸的质感。宣纸上染墨时发生的偶然性浸染用于山水中,有时像瀑布、有时像树木、有时看似不明确,但又能从中发现别样的韵味。
万物自有灵性,黑余以纸张作为主体材料,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自身的语言。他秉承着“物尽其才、顺势而为”和“无浪费”的节约造物观和耐用消费观,将手工造纸与其他手作相结合,以寻找造物过程中人与物的平衡之道,倡导一种不过分消耗物资与不过分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态度与方式。
《大字典》是一个以香烫纸的方式而创作纸艺作品。黑余选择了湖北及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目录中仅是有序排列而没有任何叙事内容的所有汉字。他带着修行者的态度,每日按照顺序用拜佛的香在手工毛边纸上烫去画外的空间,留下文字,一个挨着一个。
“纸”这一物质材料在李红军的艺术实践中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自己》、《空洞》、《偏移的纸片》、《膨胀的纸片》等纸媒装置中,他将正负形、偏移、旋转、平移、叠加、抽取等置入纸的创作中,这种放置是对于可能性的实验,不仅仅是物质材料的可能性,还包括观念实现的可能性。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创造性的突破了纸的平面性和二维性,将立体物从平面剪纸中完整转换出来,使用三维扫描、电脑制图、激光雕刻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法。在创作实施的过程中,纸片的无意识的转动使他受到启发,开始创作出《里外》等作品。
在他的创作中,已从传统剪纸单纯表现喜庆祈福的民俗内容,转变为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思索感悟等,更多地展现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他的现代立体剪纸装置作品《膨胀的纸片》,就是通过变形的纸雕艺术品来反映这一主题的。
王晓蓉被称为“把音乐隐匿在材介并发出奇特声响”的独立艺术家。在王晓蓉作品中,反复出现宣纸的燃痕、拼贴、重叠、断裂等心性叙述意象,使得画面出现了各种形状的链接与交织,将直觉、灵感、想象、虚构、顿悟等主观心性因素置于艺术创作的核心,营建一种具有考古学式潜在意义的精神世界。
这种拼贴、断裂和重叠的形式与内涵,既是不同空间和时间层次的生命历程的转换,又是自由心性得以多义化表达的缘由。尤其是王晓蓉用脆弱的材质,表现厚重的命题,昭示对混杂、延续、断裂、重叠、交织、拼贴等语言结构的检验。
王晓蓉说过,作为当代艺术家,她要寻找艺术的自新之路。这句话指涉王晓蓉艺术中最核心的观念:艺术是一种行动。如果没有壮怀激烈的行动,就没有前卫艺术可言。她不满足于模式与程序的文化视野的遮蔽,试图披荆斩棘,另辟他途。她用宣纸天然的柔软、脆弱和单纯之美,表现与艺术、生命与价值相关的、具有深度、厚重和遒劲的审美主题。这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张扬和呼唤,是生命个体在持续不断发展中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化境,同时也是个体生命完善的一种推动力和牵引力。王晓蓉对超表现主义精神的转化与改造,逐渐被代之以更具阳光感的正面颂扬,一种历史上、心理上和美学上返璞归真的温馨感,在观者心中激起高贵的美感与暖流。
吴锐众是在上海的淮海中路边的一幢洋房中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梧桐树见证了他的成长,也成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烙印。由于城市的进程,梧桐树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也消失在了吴锐众的生活中,但吴锐众对梧桐树的情感与羁绊却从未消失。
这组《梧桐树叶》系列就是建筑在对梧桐树情感的基础上。吴锐众说:“梧桐树叶很有趣,它们在幼年、青年、中年期都差不多,只有大小不同。到秋天落叶时,体现了它们不同的个性。有的树叶虽然飘落在地上,但还站立着,趾高气昂;有的就卷曲在地上,委曲求全;有的舒展四肢,坦然自若;有的微微隆起,依依不舍;有的色彩斑斓,风华依旧;还有五角扭曲,张牙舞爪……有时我真想把梧桐树叶子放到超强纠错的DVD中读一下,如果可能的话,每张叶子都将叙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吴锐众开始收集并研究梧桐树叶,用新闻纸塑造出各式各样梧桐树叶的形状。在给作品命名时,吴锐众把每一片梧桐树叶的名字都做了延伸,如“向往”、“蛰伏”、“飘”等,使这些“落叶”赋予了生命。
古代中国所发明的“纸”通过高丽传到了日本后,以日本独特的原料和制作方法产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纸张——和纸。何颖斯的创作便是围绕和纸为材料展开。
多年来何颖斯潜心研究和纸的特性,利用和纸又薄又坚韧的质感,并且通过纸的透明度和纯白的颜色来表现内心的世界观,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为题材来传达生命的鼓动。何颖斯说:“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展出,使观众对和纸的认识和关注”。
周南,现任《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 其祖父是箸名文学家、翻译家、园艺家周瘦鹃,祖父的艺术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并师从箸名画家林曦明。周南别具一格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展览,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周南的作品,已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广泛吸取了其它画种的艺术养分,采用宣纸,绵纸等纸质材料,通过剪、撕、揉、皱等手法,以半抽象的形态、纸质的肌理和色彩并置的空间混合,营造出一个全新的视觉空间。
周南的作品着重于画面的装饰效果,对画面的对比、映衬、烘托十分讲究。所创作的“莲系列”、“树系列”、“山水系列”等作品中,利用纸的皱纹肌理恰到好处的表现出莲的自然形态、树干的表皮质感与树叶的茎脉;“山水系列”则呈现出如山似水、令人无限遐想的意境。
※ 以上均为 Feasts on paper 参展艺术家
展览名称:“纸尚奉贤”首届上海国际纸艺术邀请展
展览地点: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东路889号
展览时间:2017.10.26 - 2017.11.20
在近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媒体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我们的文章,并未注明来源;以及一些商业性质的机构,擅自使用我们的文章打着收藏投资的广告,来误导读者。对于这些,我们会保留法律追诉的权益! 《艺术市场通讯》是致力于为中国艺术界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的第三方艺术媒体机构。很感谢所有关注我们,对我们予以支持和肯定的读者、机构及媒体。也希望我们在给到大家些许帮助的同时,大家也能够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使《艺术市场通讯》健康茁壮的成长! 《艺术市场通讯》秉持开放的态度,在相互尊重的条件下,接受一切合理范围内的转载、推广及合作。再次感谢大家喜欢我们的内容!同时也欢迎大家多多来与我们互动、联通和合作哦~